电气工程学院关于拟面试应聘博士的公示
各位老师:
根据《西南交通大学教师岗位公开招聘工作实施办法》要求,现对电气学院2019年5月拟面试的应聘博士研究生予以匿名公示如下,公示期为2019年5月23日-5月29日:
一、
1、基本情况
性别 | 男 | 国籍 | 中国 | 籍贯 | 山西省大同市 |
现任专业 技术职务 | 应届博士 | 任职时间 | 出生年月 | 1992.12.27 | |
现工作单位或人事关系所在部门 | 东京工业大学工学院电气电子系 | ||||
最后学位 | 博士 | 授予学位单位 | 东京工业大学 | 最后学习阶段导师 | Koichi Yasuoka |
国内外主要学术及社会兼职 | 日本新能源产业技术综合开发机构研究员 | 从事专业 | 电气工程 | ||
主要学术成绩、创新成果及评价 (限800字以内) | 主持(研)国家级科研项目2项,主研横向科研项目1项。 1.为进一步开发和扩展第三代功率半导体SiC-MOSFET器件在电力行业的应用,针对机械式断路器与固态断路器的优缺点,提出了基于SiC-MOSFET的无电弧混合式直流断路器。通过对新型触头材料的开发,电弧电接触现象机理的探究,以及电力电子器件的热、开关特性的研究,首次实现了大功率负载下混合式直流断路器的无电弧分断,极大地提升了其寿命与可靠性的同时,保持了极低的通态能耗。 2.针对航天系统中电磁继电器的可靠性、一致性低下的问题,通过对航天用直流电磁继电器寿命退化过程中各种热、电、力现象的研究,探究电磁继电器的失效模式与机理,并总结、归纳及推导电磁继电器设计参数与寿命之间的定量关系,建立了寿命预测模型,从而指导企业在继电器的设计与生产阶段实现对寿命与可靠性的有效预估与把控,以及在使用阶段对电磁继电器寿命状态的监测与预警。 3.以电动汽车等新能源直流系统使用的直流接触器为研究对象,针对其在开断过程中电弧等离子体对其内部结构产生的侵蚀问题,通过外加磁场和灭弧室结构设计、新型触头材料开发、以及电磁操动机构的优化等手段,抑制了高压直流电弧侵蚀,延长了直流接触器的寿命,并提高了整个直流系统的可靠性。 以上成果发表学术论文15篇(第一或通讯作者4篇),其中SCI收录7篇、EI收录8篇
|
2、学习经历
学历/学位 | 起止时间 | 毕业学校 | 所学专业 | 导师 | 培养方式 |
本科 | 2010.09-2014.07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电气工程及自动化 | 翟国富 | 统招全日制 |
硕士 | 2014.09-2016.07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电气工程及自动化 | 周学 | 统招全日制 |
博士 | 2016.09-2019.09 | 东京工业大学 | 电气与电子 | Koichi Yasuoka | 统招全日制 |
3、工作经历
起止时间 | 职位名称 | 任职单位 |
二、
性别 | 男 | 国籍 | 中国 | 籍贯 | 重庆 |
现任专业 技术职务 | 讲师 | 任职时间 | 2016.12 | 出生年月 | 1986.12 |
现工作单位或人事关系所在部门 | 重庆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师资博士后 | ||||
最后学位 | 博士 | 授予学位单位 | 重庆大学 | 最后学习阶段导师 | 陈民铀 |
国内外主要学术及社会兼职 | 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大容量电力电子装备多物理场综合分析及可靠性评估方法的研究)第一秘书、IEEE Member、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Electronics审稿人、IEEE Journal of Emerging and Selected Topics in Power Electronics审稿人、IET Power Electronics审稿人、IEEE ACCESS 审稿人 | 从事专业 | 电力电子器件及装备可靠性 | ||
主要学术成绩、创新成果及评价 (限800字以内) | 主持(研)国家级科研项目09项,主持(研)省部级科研项目02项。 1.建立了功率器件多物理场仿真模型,得到了不同载荷水平下应力分布特性。设计了低热载荷功率循环试验,分析了反复低热载荷热冲击对不同健康状态模块的失效演化作用机制,分析了不同载荷水平、健康状态对功率模块的影响。并证明了热载荷加载顺序对模块老化影响。 2.根据小载荷对器件的作用机制,提取大载荷与小载荷在不同健康状态、载荷等级下的失效信息,分别建立了基于小热载荷温度循环非线性累积损伤模型和分段式疲劳累积损伤模型,通过试验与模型结果对比分析,证明了所建立模型的可行性与有效性。该模型能够合理的反应不同强度载荷在不同时间进程下的寿命损耗。 3.设计了多组在Coffin-Manson模型寿命约20年的随机热载荷曲线,从而定量分析了Coffin-Manson模型计算误差,建立在实际风速下双馈电机控制模型,得到了在实际风速下的结温载荷曲线,从而对实际载荷曲线进行寿命分析,同时研究了不同环境温度对变流器寿命的影响。结果表明忽略小载荷作用效果对寿命评估存在较大误差,环境温度、开关频率等参数对器件寿命影响较大。 以上成果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第一或通讯作者11篇),其中SCI收录07篇、EI收录04篇(SCI与EI论文不重复计算),SCI他人引用52次(国内外同行评价,提供支撑材料); 明确: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论文:A 3篇;A 3篇;A 5篇;B 0篇;B0篇。
|
2、学习经历
学历/学位 | 起止时间 | 毕业学校 | 所学专业 | 导师 | 培养方式 |
本科 | 2005.09 ~ 2009.06 | 重庆理工大学 | 自动化 | 张家维 | 全日制 |
硕士 | 2009.09 ~ 2012.06 | 重庆理工大学 | 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 | 张莲 | 全日制 |
博士 | 2012.09 ~ 2016.06 | 重庆大学 | 电气工程 | 陈民铀 | 全日制 |
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 | 2013.09~ 2015.06 | 英国Warwick大学 | 电气工程 | 冉立/Phil Mawby | 公派留学 |
3、工作经历
起止时间 | 职位名称 | 任职单位 |
2016.07 ~至今 | 讲师/师资博士后 | 重庆大学 |
三、
1、基本情况
2、学习经历
学历/学位 | 起止时间 | 毕业学校 | 所学专业 | 导师 | 培养方式 |
本科 | 2006/9-2010/6 | 青岛大学 | 自动化 | 于海生 | 统分 |
硕士 | 2010/9-2013/6 | 山东大学 |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 栾兆文 | 统分 |
硕士 | 2011/10/2012/11 | 巴斯大学 | 电力系统 | Miles Redfern | 统分 |
博士 | 2015/3- | 东南大学 | 电气工程 | 胡敏强 | 统分 |
博士 联合培养 | 2017/10-2018/10 | 新南威尔士大学 | 电气工程 | 董朝阳 |
3、工作经历
起止时间 | 职位名称 | 任职单位 |
2013/8-2015/2 | 助理工程师 | 国网新源控股有限公司 电力检修分公司 |
四、
1、基本情况
性别 | 男 | 国籍 | 中国 | 籍贯 | 湖南省汨罗市 |
现任专业 技术职务 | 应届博士 | 任职时间 | 出生年月 | 1985.6 | |
现工作单位或人事关系所在部门 | |||||
最后学位 | 工学博士 | 授予学位单位 | 华中科技大学 | 最后学习阶段导师 | 胡家兵 |
国内外主要学术及社会兼职 | 从事专业 | 电力电子 | |||
主要学术成绩、创新成果及评价 (限800字以内) | 主持(研)国家级科研项目1项。 主要研究方向是含高比例新能源电力系统稳定性建模和分析,主要进行了弱电网故障穿越期间双馈风机并网系统稳定性建模和机理分析,研究了弱电网发生对称和不对称故障条件下双馈风机故障穿越期间可能发生中低频振荡失稳导致风机脱网、故障穿越失败的两类稳定性问题: 1.基于序量建立了一般化不对称故障网络计及电流动态的时域状态方程模型和频域模型,填补了当前电磁尺度电网模型的空白。提出了不对称故障网络零序分量的旋转坐标系表达方法,揭示了不对称故障网络内部正、负、零序电压和电流分量间的动态耦合关系、以及风机并网端正序和负序电压和电流的动态耦合关系。 2.基于相互作用观点建立了弱电网故障条件下双馈风机故障穿越期间的动态模型,揭示了弱电网故障条件下双馈风机故障穿越过程中发生失稳问题的机理,即正序锁相环与正序电流环相互作用导致电网深度对称故障下正序锁相环模态阻尼不足、正序子系统与负序子系统相互作用导致电网深度不对称故障下负序锁相环模态阻尼不足。 3.提出了对称故障条件下并网风机正序锁相环和电流环相互作用量化方法、不对称故障条件下并网风机正序和负序矢量系统的相互作用量化方法。基于复转矩系数法,将相互作用子系统等效为同步机转子运动的机械子系统和电气子系统,并获取相应的等效阻尼系数和恢复系数,从而定量分析了电网故障程度、控制系统关键控制参数等因素对系统阻尼的影响。 以上成果发表学术论文2篇(第一或通讯作者1篇),其中SCI收录2篇、EI收录0篇(SCI与EI论文不重复计算),SCI他人引用***次(国内外同行评价,提供支撑材料);授权发明专利1项。 明确: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论文:A 1篇;A 篇;A 篇;B 篇;B 篇。 |
2、学习经历
学历/学位 | 起止时间 | 毕业学校 | 所学专业 | 导师 | 培养方式 |
本科 | 2003.9-2007.6 | 浙江大学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 | 全日制 |
硕士 | 2007.9-2010.3 | 浙江大学 | 电机与电器 | 贺益康 | 全日制 |
博士 | 2013.9-2018.6 | 华中科技大学 | 电气工程 | 胡家兵 | 全日制 |
3、工作经历
起止时间 | 职位名称 | 任职单位 |
2010.4-2013.7 | MW级风电变流器核心控制算法研发工程师 | 四川东方电气自动控制工程有限公司 |
五、
1、基本情况
性别 | 男 | 国籍 | 中国 | 籍贯 | 江苏盐城 |
现任专业 技术职务 | 无 | 任职时间 | 无 | 出生年月 | 1988-09 |
现工作单位或人事关系所在部门 | 西南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 | ||||
最后学位 | 博士 | 授予学位单位 | 西南交通大学 | 最后学习阶段导师 | 高仕斌 |
国内外主要学术及社会兼职 | — | 从事专业 | 电力系统 及其自动化 | ||
主要学术成绩、创新成果及评价 (限800字以内) | 主研国家级科研项目2项,主研省部级科研项目0项。 在电力系统安全评估和考虑社会行为的多能流应用等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研究基础和良好的研究经验,另外,在人工智能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研究背景,有利于开展多学科交叉融合。 在电力系统安全评估中, 1.针对传统的复杂网络理论仅适用于电网结构脆弱性评估的问题,首次提出了基于复杂网络理论的电网运行脆弱性的评估框架,构建了综合考虑电网拓扑特性、物理特性和运行特性的时空关联图,以此来揭示电网的运行脆弱性特征。 2.研究了信息物理系统(CPS)的脆弱性,分析了信息系统和电力系统耦合特性,并从信息袭击角度提出了CPS交互影响的级联故障传播模型。 在能源互联网中, 1.提出了考虑社会网络、信息网络、能源网络和交通网络交互融合的多维度能源互联网的研究框架,分析了社会/人的行为(包括个人行为、群体行为)对多能耦合、能源市场的影响。 2.在泛在电力物联网的背景下,研究了能源互联网的自感知能力,并构建了产消者的自感知能量优化管理模型,实现了用户、能源和设备之间实时、高效和友好交互。 以上成果发表学术论文11篇(第一或通讯作者10篇),其中SCI收录7篇、EI收录3篇(SCI与EI论文不重复计算),SCI他人引用14次(依据scopus统计); 明确: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论文:A 3篇;A4篇;A 2篇;B1篇;B0篇。
|
2、学习经历
学历/学位 | 起止时间 | 毕业学校 | 所学专业 | 导师 | 培养方式 |
本科 | 2007/09-2011/06 | 安徽工程大学 | 计算机与科学技术 | — | 脱产 |
硕士 | 2011/09-2014/06 | 中国矿业大学 |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 陈奎 | 脱产 |
博士 | 2015/09- | 西南交通大学 |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 高仕斌 | 脱产 |
3、工作经历
起止时间 | 职位名称 | 任职单位 |
六、
1、基本情况
性别 | 女 | 国籍 | 中国 | 籍贯 | 山西省吕梁市 |
现任专业 技术职务 | 无 | 任职时间 | 无 | 出生年月 | 1990.10 |
现工作单位或人事关系所在部门 | 电子科技大学自动化工程学院 | ||||
最后学位 | 博士研究生 | 授予学位单位 | 电子科技大学 | 最后学习阶段导师 | 胡江平 |
国内外主要学术及社会兼职 | IEEE Transactions on Cybernetics、IEEE Transactions on Systems,Man, and Cybernetics: Systems、Systems & Control Letters、Kybernetika、CCC审稿人 | 从事专业 | 控制科学与工程 | ||
主要学术成绩、创新成果及评价 (限800字以内) | 个人主要研究方向:多智能体系统的分布式协调控制、优化控制、自适应动态规划、输出调节。主要工作包括: 1.很少有相关的成果可以考虑带有有未知外部扰动的高阶系统的二部一致性问题。针对此问题,分别研究了两种情况,即时不变网络和时变网络。当网络结构图时不变时,提出了一种自适应方法来估计未知扰动。当网络结构图是时变的,闭环系统的状态矩阵可以是任意的Hurwitz矩阵。 2.研究了两个不同情形下的输出调节问题。在第一个问题中,由于并非所有的个体都能使用外部系统的输出,因此利用内模的概念,为每个个体设计了基于降维观测器的控制器来保证二部一致性。在第二个问题中,假设外部系统的状态、输出、系统矩阵和输出矩阵只对一部分个体可用,并提出了一种新的动态模型和输出反馈控制协议来解决输出调节问题。 3.因为大量研究具有通信噪声的一致性控制问题将重点放在一阶、二阶、特殊高阶系统上,其所提出的那些控制协议不可以用于一般的高阶多个体系统,所以我们考虑了一般的线性高阶多个体系统。此外,不同于已有文献个体的状态或输出信息用于控制器设计,此文仅要求相对信息。 以上成果发表学术论文15篇(第一或通讯作者11篇),其中SCI收录10篇(第一或通讯作者7篇)、EI收录5篇(SCI与EI论文不重复计算),SCI他人引用32次(国内外同行评价,提供支撑材料); 明确: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论文:A 3篇;A 4篇。 |
2、学习经历
学历/学位 | 起止时间 | 毕业学校 | 所学专业 | 导师 | 培养方式 |
本科 | 2009.09-2013.06 | 太原师范学院 | 数学与应用数学 | 全日制 | |
硕士 | 2013.09-2015.06 | 电子科技大学 | 计算数学 | 荆燕飞 | 硕博连读 |
博士 | 2015.09-2019.06 | 电子科技大学 | 控制科学与工程 | 胡江平 | 全日制 |
3、工作经历
起止时间 | 职位名称 | 任职单位 |
2017.11-2019.02 | 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 | 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 |
七、
1、基本情况
2、学习经历
学历/学位 | 起止时间 | 毕业学校 | 所学专业 | 导师 | 培养方式 |
本科 | 2008.09-2012.06 | 中南大学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江亮教授 | 全日制统招 |
硕士 | 2012.09-2015.05 | 中南大学 | 材料工程 | 江亮教授 | 全日制统招 |
博士 | 2015.09-2019.03 | 肯塔基大学(美国)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T. John Balk教授 | 全额奖学金 |
3、工作经历
起止时间 | 职位名称 | 任职单位 |
2019.01-至今 | 博士后 | 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美国) |
2015.09-2016.05 | 助教 | 肯塔基大学(美国) |
2015.09-2016.07 | Technician(技术员) | 肯塔基大学电镜中心(美国) |
八、
1、基本情况
性别 | 男 | 国籍 | 中国 | 籍贯 | 湖南 |
现任专业 技术职务 | 副教授 | 任职时间 | 2018.8 | 出生年月 | 1987.11 |
现工作单位或人事关系所在部门 | 电子科技大学 | ||||
最后学位 | 博士 | 授予学位单位 | 蒙彼利埃(第二)大学 | 最后学习阶段导师 | David Guiraud |
国内外主要学术及社会兼职 | SCI期刊PLOS One 编委(Editorial Board Member) | 从事专业 | 机器人/自动化 | ||
主要学术成绩、创新成果及评价 (限800字以内) | 主持(研)国家级科研项目3项,主持(研)省部级科研项目1项。 1.开发了肌肉在功能性电刺激下的关节力矩辨识方法,改进了基于遗忘因子的卡尔曼滤波方法预测效果,并开发了可在脊髓损伤患者身上进行运行的在线实时疲劳跟踪系统和控制方法。相关工作已应用于便携式电刺激系统。 2.提出了面向膝关节外骨骼的时变阻尼和惯量系数下的位置跟踪控制的方法,该方法与PID控制、前馈控制、滑膜控制等方法相比具有更好的鲁棒性。 3.建立了新型梯度下降动力学神经网络,指出其不同拓扑链接下的同质性关系,加快了其求解线性系统计算问题的速度和效率。 4.对人体在有无可穿戴机器人作用下的肌肉和运动协同效用进行了分析,发现了其协同模式与动力学变化的统计相关规律并提出了激励的拟辨识方法。 以上成果发表学术论文40篇(第一或通讯作者25篇),其中SCI收录17篇、EI收录20篇(SCI与EI论文不重复计算),SCI他人引用>50次;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项。 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论文:A 4 篇;A 2 篇;A 3 篇。
|
2、学习经历
学历/学位 | 起止时间 | 毕业学校 | 所学专业 | 导师 | 培养方式 |
本科 | 2005.9-2009.6 | 中山大学 | 自动化 | 张雨浓 | 全日制 |
硕士 | 2009.9-2011.6 | 中山大学 | 通信与信息系统 | 张雨浓 | 全日制 |
博士 | 2011.10-2014.12 | 蒙彼利埃(第二)大学 | 系统自动化与微电子 | David Guiraud | 全日制 |
3、工作经历
起止时间 | 职位名称 | 任职单位 |
2015.3-2018.7 | 讲师 | 电子科技大学 |
2018.8至今 | 副教授 | 电子科技大学 |
九、公示期为2019年5月24日-5月30日
1、基本情况
2、学习经历
学历/学位 | 起止时间 | 毕业学校 | 所学专业 | 导师 | 培养方式 |
本科 | 1994.9-1998.7 | 西南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九里) | 铁道电气化 | 统招 | |
硕士 | 2003.9-2006.7 |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 物理电子学 | 杨涛 | 统招 |
博士 | 2007.9-2013.12 | 西南交通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 信号与信息处理 | 金炜东 | 统招 |
3、工作经历
起止时间 | 职位名称 | 任职单位 |
1998.7-2003.7 | 专职教师 | 西南交通大学(峨眉校区)电气系 |
2006.7-至今 | 专职教师 |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