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恭祝西南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2015年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圆满结束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团中央等七部委《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和中共中央宣传部等《关于2015年深入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的通知》精神,根据习近平总书记“五四”讲话中对广大青年提出的要求,引导我校青年学生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在实践中“勤学、修德、明辨、笃实”,自觉树立、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按照团中央、团省市委相关工作部署,我校开展了2015年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随着本次“2015年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圆满结束,“2015年‘三下乡’表彰大会”于2015年11月13日下午两点在犀浦校区一食堂三楼隆重举行。在本次表彰大会上,电气工程学院获得了“院团委优秀组织奖”、“综合成绩第一”、“优秀指导老师”3名、“优秀个人”39名的荣誉,成绩突出。表彰活动结束后,我们对本次电气学院“三下乡”活动的指导老师之一林静英老师进行了专访,深入了解了荣誉背后的付出与艰辛。
秣马厉兵,再起征程
据林静英老师介绍,电气学院共有十六支队伍,约190多人参加了本次实践,其中包括一支团中央队伍,一支校级重点队伍,一支校级一般队伍以及包括大三大四的专业试点队在内的十三支院级队伍。“这个人数,是去年的六到八倍,”林老师欣慰的说道,“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和校团委的实践改革有关系,同时也是上级的大力倡导,鼓励大家走向社会做实践。”
当记者问及学院为这次活动做了哪些准备时,林静英老师回答道:“在我们接到校团委的通知后,首先对其中政策改变的部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学院的老师就“三下乡”的开展进行了充分的讨论,比如应从哪些方面保证实践人数,怎样引到同学更好地参与实践。同时,我们也通过院网、扬华发布信息,对班长、团支部做动员,让大家都参与到实践中去。而且,我们每个队都设了指导老师,尽管有的队老师没有随行,但老师都会实时为所带队伍提供建议。在这些方面,无论是团委还是参与的同学们都付出了很多的心血。”
披荆斩棘,一往无前
“这次的实践活动,不管是对学生还是老师,确实比较辛苦,坐硬座,吃泡面,一晚上醒来十几次,脖子也疼,腰也疼,即使这样还是要打起精神,走完这段历程。无论是身体上还是精神上都是一次极大的锻炼。”林老师露出了难忘的表情,接着说道:“我认为这是成长中的一笔宝贵的财富,不管是学生还是我们老师。”
当记者听到老师说此次“三下乡”活动的条件恶劣时,不禁对他们旅途中所遇到的困难表示好奇,林老师听到记者的疑问后,感慨到:“我认为最大的困难就是接洽。为了让接收单位配合我们的调研,我们除了要谦虚真诚以外,更需要做到准备充分。我们去接收单位前老师都会先同单位进行沟通,准备资料,联系负责人,与之对接。当然这个过程中我们受到了很多校友和院友的帮助,非常感谢他们。”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当记者问道本次比较突出的队伍时,林老师微微思索道:“当然,我们学院的每支队伍都很不错。但就影响力来说,团中央那支队伍是比较出众的。全国只入选了42支团中央重点队,这支队伍就是其中之一。”据记者了解,这支队伍名为“电气之光”小队,实践内容为“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内高速铁路牵引供电系统设计及优化”。
“‘电气之光’小队的实践内容和我们专业特别契合。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能把课本上学到的变电器、受电弓等知识对应实际情况使用,也能亲身接触到变电所、变流器这些平时对他们而言很抽象的东西。”据林老师说,本次实践不止对学生,就是对老师也收获颇多。“中国的大形势就是高铁的建设,我们所走的这个兰新线就是因为大西北的气候恶劣,这个接触网波动对受电弓机车的影响就特别大。我们的实践内容之一就是研究如何在恶劣的环境下去改进和优化牵引供电系统,可能是我们这个团体有博士生,可以作为技术顾问解答我们也很难说清的专业问题。这对同学乃至我们都是受益匪浅的。”
在采访的最后,林老师也为本次“三下乡”做了总结:“暑期的实践是踏入社会的过渡阶段。在这个平台中,同学们所处的环境不再像校园里一样单纯,需要接触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这对他们来说是不小的锻炼。同时,这个旅程也是对大家意志的锤炼,90多个小时的硬座、糟糕的睡眠,让大家都吃到了苦头,但是大家都咬牙坚持,凭借意念与信心去把它做完做好。我相信通过这次经历,以后不论遇到小的困难,大的挫折,同学们都不会把这些困难当成包袱,反而当作一次机会,以乐观的心态去解决,这是成长中的一笔宝贵的财富。感谢同学们的积极配合,这次‘三下乡’很成功,希望我们再接再厉!”
在整个采访的过程中,林静英老师始终保持着微笑,回答的不急不缓、清晰明了,在她的言语间时时透出对此次活动圆满结束的愉悦和对参与团队的自豪,这是我院团委的气质,正是因为学院的大力支持,他们才能更有底气,更加自信地去完成学院下发的任务。也相信我们学院会蒸蒸日上,在各方大放异彩,让“电气之光”,闪耀远方。
新闻编辑:邓荫楠
摄影记者:俞 庭
梁敏怡
摄影编辑:尤冰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