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级学科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国家重点学科
本学科主要研究方向及其进展:
本学科点紧密围绕高速铁路、干线电气化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和大规模复杂电力系统的重大技术需求,开展基础理论研究和创新技术研究,形成了4个稳定的研究方向:
牵引供电系统自动化
供电系统理论、电能质量及其控制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牵引供电系统弓网关系与检测技术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国家重点(培育)学科
本学科的国家需求和发展前景:
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交通运输业列为重点领域,高速轨道交通列为优先主题。明确指出重点研究开发高速轨道交通控制和调速系统、车辆制造、线路建设和系统集成等关键技术。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技术是高速轨道车辆的基础。
“十一五”期间,铁路将新增动车组1,000列,电力机车3,000台。到2020年,我国铁路运输装备的保有量将达到:动车组1,500-2,000列,机车20,000-25,000台。未来的5年,我国规划建设城市轨道交通约500—600公里,总投资约1,700亿元。2020年我国将需要城轨车辆约3,300辆。每辆车都必须装备牵引传动系统。
我国高速、低速磁浮列车的商业应用刚刚起步,亦有着巨大的应用需求。由此可见,我国干线铁路和城轨列车用牵引传动系统的市场需求非常巨大,有大量课题需要研究。围绕轨道交通领域的重大技术需求,开展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技术的原始创新、产业化关键技术的研究,对轨道交通行业和西部发展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本学科主要研究方向:
轨道交通电力牵引传动系统
磁浮技术与磁浮列车
超导悬浮理论与推进技术
高频电力电子系统及其控制技术
电磁悬浮与超导工程——自主设置二级学科
“电磁悬浮与超导工程”主要以电磁悬浮原理、磁浮列车、磁浮轴承、超导电缆、超导电机、超导变压器、超导储能和磁浮飞轮储能等为研究对象,相关理论与技术包括电磁场理论、超导材料、超导电工学、电力电子技术,电力传动技术、直线驱动技术、电力系统理论、控制理论、车辆动力学和转子动力学等。“电磁悬浮与超导工程”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特色学科,相关学科有物理、材料、机械、电气、控制和计算机等诸多学科,既研究复杂电磁机械系统的非线性问题,又研究多学科交叉的关联问题,是一门可能萌发出更多新学科生长点的学科。
该学科从80年代开始研究磁浮技术。从小球悬浮试验到小车悬浮试验,从室内磁浮试验车研制到应用磁浮车辆研制;从完成校基金科研项目到完成省部级科研项目,从完成科技部攻关项目到完成国家863项目,走过了艰辛的历程,凝练了学科,在磁浮技术与磁浮列车研究方面形成了较雄厚的综合实力。
本学科主要研究方向:
电磁悬浮理论与技术
磁浮列车系统与动力学
线性驱动与运行控制
超导工程应用技术
轨道交通电气化与信息技术——自主设置二级学科
学科在充分考虑未来轨道交通领域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结合以往学科建设经验和当前轨道交通技术发展的需求,将轨道电气化与信息技术紧紧结合在一起。立足电气工程学科,充分挖掘轨道交通行业的需求潜力,以轨道交通电气化相关的供电技术、传动技术、可靠性评价、控制技术以及相应的信息化、智能化技术为研究对象;建立在传统电气工程的理论基础体系之上,结合轨道交通电气化特有的研究特点和技术要求,考虑信息技术与传统电气化模式的紧密联系,衍生出了更为适合未来轨道交通领域新发展的研究内容,旨在实现各种技术和理论的有机结合;以培养适应未来轨道交通行业发展的高水平、应用性、复合型人才为目标;以提高该领域基础理论水平和整体科研实力为核心;依靠特色鲜明、实力雄厚的教学科研团队,充分发挥传统的学科优势和良好的科研教学资源。
该学科建立在传统电气工程的理论基础体系之上,结合轨道交通电气化特有的研究特点和技术要求,考虑信息技术与传统电气化模式的紧密联系,衍生出了更为适合未来轨道交通领域新发展的研究内容,旨在实现各种技术和理论的有机结合,提出更具有适应性的成套方案,最终实现推动该领域的人才培养和技术革新。
本学科主要研究方向:
牵引供电电气化与自动化
轨道交通供电新理论
牵引供电系统弓网受流及检测技术
轨道交通系统中的信息技术
城市轨道交通电气化与自动化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是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它主要研究被控对象的信息提取、转换、传递与处理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对信号的获取与实时处理技术、先进传感器技术、智能仪表、测控装置、新型测控系统进行研究、开发和应用。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专业是一门集近代物理、数学、现代控制理论、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及智能控制技术等学科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2000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
本学科点是“211工程”一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铁道电气化与自动化”、二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轨道及磁浮交通电气化与自动化”的建设单位之一;是铁道电气化与自动化铁道部重点实验室、磁浮列车与磁力应用工程四川省重点实验室的依托单位。
本学科点有一支知识、年龄、职称结构合理,勇于开拓、具有奉献精神的学术队伍。本学科点紧密围绕干线电气化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培养高级科技人才和开展科学研究,是本学科点的特色。DWY系列牵引供电微机远动监控系统;JJC-1型接触网检测车;EST-C1型变电所电气试验车;电气化铁道系列微机保护与故障测距装置等先后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铁道部科技进步奖、四川省科技进步奖等科研奖励。
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特别是“211工程”的实施,本学科形成了三个稳定的研究方向:
变电所电气检测与自动化
远程监测技术
接触网检测技术
从业领域:
本学科的毕业生主要就职于我国的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行业,以及与工业自动化密切相关的研究机构和企业。具有很好的人才需求前景和学科发展前景。随着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技术国策的实施,今后发展需求会更大。
主要相关学科:电气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交通运输工程。
系统工程
系统工程主要研究人类社会的复杂或大规模生产、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等活动,即以大系统为对象,用系统与控制的思想、观点与方法,并借助计算机为工具来分析、揭示和预演各种复杂事物的发展演变过程,从而设计出一个或多个能够多快好省地达到预期目标的系统化过程,然后精心组织这种过程的实施与实现,使得人们在各种大规模活动中避免盲目性和失误,以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系统工程学科的发展和人才培养也始终要结合各种难题的求解过程而进行。从近50年来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出,系统工程的发展正是由各时期所要求解决的复杂难题和实际需求所推动的。系统工程学科是以工业工程、交通运输工程和科学技术性大系统为研究对象,培养用系统思想和系统科学的原理,以现代计算机、通信和控制技术和方法解决国民经济、工业、交通运输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复杂系统的管理和控制问题的高层次人才。
经过多年的实践,系统工程学科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目前已具有系统工程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权,主要研究内容有:系统优化理论与应用,系统仿真与决策智能化,计算机控制系统,现代控制理论与方法,复杂性科学理论等,在交通运输系统的组织建模及优化、复杂系统仿真、交通运输系统分析及智能化组织模式、智能化决策系统、计算机控制系统等方面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本学科点紧密围绕交通运输系统培养高级科技人才和开展科学研究,是本学科点的特色。多采样率数字控制系统应用研究、控制与决策中的满意优化原理与应用方法研究等理论研究成果受到国内外同行专家高度评价。
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特别是“211工程”的实施,本学科形成了二个稳定的研究方向:
智能系统理论及应用
优化方法与决策支持系统
从业领域:
本学科的毕业生主要就职于我国的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行业,以及与工业自动化密切相关的研究机构和企业。具有很好的人才需求前景和学科发展前景。随着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技术国策的实施,今后发展需求会更大。
主要相关学科:电气工程、交通运输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